《混音思维》新书发布:音乐混音的哲学与实践
《混音思维 从入门到实战》。作者:刘韧、张步若;责编:王瑞婷、黄汉兵;出版社:人民邮电出版社;随书附赠:混音分轨练习素材 + 视频讲解。
“音乐是为‘人’而创作和聆听的,混音师需避免过度沉迷于设备和技术之中,如果作品的最终听感无法为大众所接受,那么一切精密的技术手段都是徒劳的。”
大家好,我们是刘韧、张步若,是从录音室中、课堂中、制作案项目中走出来的音频工程师与音频教育工作者,非常开心终于能够跟大家分享这本中文原创书《混音思维》,这本书的内容来自这些年来我们对混音的理解、反复推敲出的工作流,以及积累下来的判断、思考方式,我们努力系统化地整理成文字——既是对音乐混音的专业系统认知,也算是一种音响的哲学与实践。我们希望它能成为一部立足实践、基于思考的音乐混音方法论。我们还希望这本书能留给中文语境下的混音同行们、朋友们、学生们,以及每一位走在音乐混音路上的年轻人。这也是我们写这本书的原因之一。
我们写了什么?
全书共12章,分为四大部分:
- 概念与监听
- 工具与训练
- 混音思维与制作工艺
- 经验与漫谈
我们系统梳理了音乐混音的核心知识结构与方法路径,包括:
混音的基本概念、监听理念与监听环境搭建、音频工作站的逻辑、音频效果器的应用、听觉的培养与训练方法、混音的准备工作与制作策略,以及不同风格下的混音思路与技术分析。
书中还收录了多部优秀作品的混音分析与实际案例拆解,配合分轨素材与视频讲解,帮助读者边“听”边“做”。
我们还讨论了与混音(严格地说是“立体声语境下的混音”)高度相关的两个重要方向:
- 母带处理
- 空间音频
此外,本书特别设立了“经验与漫谈”篇章,分享我们作为一线混音师多年来的工作方法与行业经验,梳理混音师从入门到职业化的成长路径,并探讨人工智能发展对混音工作的影响与可能性。
本书面向哪些读者?
这本书既可以作为高等院校录音艺术、音乐制作、音响工程等相关专业的教材,也可供音乐混音师与制作人等相关从业人员学习使用,还可作为音频工程师自学和培训的参考资料。此外,本书对于从事音频技术、音响创作及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。
特别感谢
从构思到成书的每一步,都凝聚着许多人的心力。我们有幸得到前辈、朋友、同事与学生的相伴与成全。
感谢人民邮电出版社促成本书的出版。这对于从小看「传媒典藏」长大的我们来说,能够在这里出版自己的著作是莫大的荣幸。特别感谢黄汉兵与王瑞婷两位责编老师,他们以专业、专注与高效的工作,推动了本书的顺利问世。
我们非常、非常荣幸地获得了陶经、李小沛、娄炜、李岳松、赵靖五位前辈老师的支持,为本书撰写了推荐语,是我们始料未及的幸运与感动。他们不仅是中国伟大的录音艺术家,更是在我们成长路上始终仰望的灯塔!
感谢中国传媒大学音乐与录音艺术学院的各位老师与同事,在本书的撰写过程中提供了诸多宝贵的指导和建议。
感谢杨芳若、周诗桦、任自牧、董纯汐、王默慈、侯可涵、王佳韵、郭美希、王思默、韩扬、燕籽麟、吴思彤与康悦祺等同学和毕业生,在书稿细节打磨上给予了持续而重要的支持,还提供了好多情绪价值。
感谢彭宝和江语等好友,在视觉设计过程中一直为我们出谋划策,倾注了大量心力与创意。
感谢北京华艺天格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及恒韵文化传媒(北京)有限公司对本书中混音案例的版权支持,为书中的实践内容提供了坚实保障。
感谢RSS Studios科研创作团队的音频工程师们在技术支持上的专业协助。
由于创作时间有限,作者水平亦有不足,书中难免存在疏漏与表述欠妥之处。诚挚欢迎各位行业专家与读者朋友批评指正,共同探讨,我们也将在后续版本中不断修订完善。
同时,线下的新书发布与分享活动也在计划筹备当中,期待不久后与大家在线下见面。
谨以此书,献给所有热爱声音的人。
祝各位读者能够在本书中收获灵感和自己的“混音思维”!也为我们所从事的录音事业——对声音科学与艺术的贡献感到骄傲和自豪!Hooray for Mixing!
本书现已在微店、京东、淘宝等平台正式上架!
此外!我们还特别设置了抽奖活动,送出3本限量签名版《混音思维》实体书!
参与方式:
关注公众号「混音思维」,并回复关键词“混音思维抽奖”,即可获得抽奖链接。
抽奖规则:
1.点赞本篇文章、红心推荐;
2.转发至朋友圈,集赞满30个;
3.请务必保存以上两项截图。开奖当天如中奖,需提供截图,证明操作时间早于开奖时间喔!
文章出处 https://mp.weixin.qq.com/s/SNEU85Rp93nw7a6UmxjWqA
转载新闻请注明出自 Midifan.com